热门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020-87343170
传真:020-87343170
E-mail:zhuxf@sysucc.org.cn pengmin@sysucc.org.cn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二号楼(越秀院区)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九龙大道腾飞园F座(黄埔院区)
邮政编码:510060

徐瑞华教授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1/12 11:05:36  来源:   阅读数:7371
2017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并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敬意和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感谢。张高丽主持大会。我中心徐瑞华、万德森、贾卫华、谢丹、黄文林、陈功、李宇红、管忠震教授,协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进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俊航教授完成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球第三位,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跃居第二位,并且仍然在持续上升。作为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徐瑞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敏锐抓住中国结直肠癌诊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晚期患者比例高(>50%)、缺乏个体化治疗手段,生存率极低(<5%);中期患者个体化治疗策略不完善,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高;早期患者诊断比例低,缺乏个体化筛查分子标志物,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新药临床试验中心,通过组建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及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集结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1、完善晚期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手段,提出靶向治疗和维持治疗新方案,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2、优化中期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寻找到降低毒副反应的新方法,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3、发现结直肠癌个体化筛查分子标志物,为鉴别高危人群提供了新的筛查手段;阐明转移及耐药机制,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项目通过完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显著延长了晚期患者生存期(从13个月延长到27个月);明显提高了中期患者生存率(从65%提高到77%);降低了治疗毒副反应发生率17.2%。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201篇,SCI论文101篇,总影响因子504.5(单篇最高29.4),单篇最高被引用390次。作为专家组组长及成员,牵头制定了《NCCN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和《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等。徐瑞华教授及团队成员作为主编出版了多部专著,如《临床肿瘤学》、《结直肠癌》、《个体化医学原则》、《社区肿瘤学》、《临床肿瘤内科学》和《直肠癌保肛手术》等,推动了我国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近五年来,项目组共获得结直肠癌相关国家级课题32项,开展结直肠癌相关临床研究50余项。项目完成人组建了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发起了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40余家医院),建立了华南恶性肿瘤大数据平台,成立了广州市结直肠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使研究成果及时在同行之间共享,协同促进了全国胃肠肿瘤相关领域的临床协作研究和多学科规范化诊治水平,为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诊治的综合实力做出贡献。
  目前,研究成果在国内10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提高了我国结直肠癌的治疗水平,逾50万患者获益。4项研究成果被美国权威的NCCN指南、欧洲权威的ESMO指南及中国诊疗规范采纳,在全球推广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为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作出中国贡献。通过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使大约10%患者避免了过度治疗,节约了医疗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项目介绍:
主要完成人:
  徐瑞华,万德森,李进,罗俊航,贾卫华,谢丹,黄文林,陈功,李宇红,管忠震
主要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项目负责人:
  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所长,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粤百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先后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化疗学组组长,《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主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药物审评咨询专家。徐瑞华教授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及抗癌药物研究,在消化道肿瘤的转移与转归、化疗药物耐受及其机制和优化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所治疗病患的5年生存率可达国际领先水平。在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开展了多项抗肿瘤药物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大幅延长了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徐瑞华教授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重点专项专家组的成员,为了进一步实现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通过大样本循证医学数据的手段,努力推进了肿瘤精准治疗的进程。
项目研究亮点:
1、完善晚期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手段,提出靶向治疗和维持治疗新方案,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
  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项目开展以前,患者主要依靠传统化疗,5年生存率低于5%,中位生存时间仅13个月,寻找有效的靶向药物、开展个体化治疗和创新化疗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研究团队在国际上证实了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首次甄别出更为有效的亚群;在国内首次确定了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个体化应用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结果被纳入美国NCCN指南2016版及卫计委《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发现了预测靶向药物疗效的分子标志物,为其个体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国内外的诊疗规范推荐晚期结直肠癌的标准化疗是6个月的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长期多药联合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是持续化疗毒副反应大,患者耐受差,常导致化疗中断影响疗效,急需寻找毒副反应小、疗效好的维持治疗手段。
  卡培他滨作为口服的氟尿嘧啶类药物,具有给药方便,毒性反应小,患者依从性高的优势。II期研究入组124例患者,结果证实卡培他滨的维持治疗是有效的。进一步的随机对照III期研究(272例)结果显示,与停药观察组相比,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能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从7.8个月显著提高到10.4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III期研究结果被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和欧洲癌症大会(ECC)录用,并在2015年ESMO-Asia年会进行口头报告。基于该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晚期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新模式,同时牵头制定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优化中期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寻找到降低毒副反应的新方法,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中期(Ⅱ期和Ⅲ期)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是手术加化(放)疗,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徐瑞华团队发现了特定的一组miRNA标签能够预测Ⅱ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风险及化疗的疗效,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应用XELOX方案联合放疗的“三明治”疗法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提高了疗效。项目组成员应邀为Lancet Oncol撰写了关于直肠癌辅助治疗的专题述评;提出了应用塞来昔布预防化疗药物卡培他滨导致的手足综合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结果被欧洲ESMO指南采纳。
3、发现结直肠癌个体化筛查分子标志物,阐明转移及耐药机制、找到新靶点。
  研究团队发现了3个新的结直肠癌易感基因位点,率先研制成筛查芯片,并开展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验证,为鉴别高危人群提供了新的筛查手段。目前,我们研制了包括24个位点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经过病例对照研究评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AUC=0.72),该芯片已经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防癌体检中心投入临床试用,将募集更多的健康体检人群,进一步完善和修正该风险预测芯片的准确性,对于评估为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肠镜等检查。其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系列介导结直肠癌远处转移及耐药的关键分子,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上一篇: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学...
下一篇:祝贺!徐瑞华教授获2024CSCO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