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热门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020-87343170
传真:020-87343170
E-mail:zhuxf@sysucc.org.cn pengmin@sysucc.org.cn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二号楼(越秀院区)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九龙大道腾飞园F座(黄埔院区)
邮政编码:510060

贾卫华教授团队遗传研究新突破: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

2019/1/4 11:51:33  来源:   阅读数:2429
2018年10月8日,贾卫华教授团队关于“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的遗传研究成果于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在线发表。贾卫华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王曈旻,沈国平,陈明远,张江波,孙颖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是首个放射性脑损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性脑损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研究背景


  放射性脑损伤是脑部放疗肿瘤患者(包括鼻咽癌、原发脑肿瘤和脑转移瘤)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相比于脑部肿瘤患者,鼻咽癌患者生存期更长,同时能排除脑部肿瘤对疾病诊断的影响,因此鼻咽癌是更适合研究放射性脑损伤的模型。放射性脑损伤是鼻咽癌患者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语言功能受损,部分患者还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易激惹等,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癫痫发作。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个体的遗传异质性是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重要内因,因此,寻找放射性脑损伤的遗传易感基因是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病预测和有针对性的预防的重要基础。



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贾卫华教授团队联合鼻咽科陈明远教授团队、放疗科孙颖教授团队,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Jianbing Mu教授及Yin Yao Shugart教授,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由于放射性脑损伤是迟发型反应,所需要的追踪时间长,大大增加了本研究的难度。贾卫华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展了长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注册了鼻咽癌放疗毒性及预后遗传图谱研究队列(Genetic Architecture of Radiotherapy Toxicity and Prognosis, GARTP)。通过对个体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信息与疾病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两阶段独立人群验证,最终在2942例鼻咽癌患者中发现了位于14号染色体上CEP128 基因启动子区的变异位点rs17111237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携带危险型等位基因的个体CEP128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较低。特别地,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携带危险基因型的高危鼻咽癌患者放射性脑损伤五年发病风险为携带保护基因型的低危患者的3倍。CEP128基因编码中心体蛋白,在纤毛形成和细胞周期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CEP128可通过与CASK、CEP72等蛋白相互作用,维持纤毛的功能并调节细胞对射线等外界刺激的反应。我们进一步以放射性脑损伤的主要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为模型探究了CEP128基因的功能,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发现敲减CEP128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了神经胶质细胞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性脑损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了解放射性脑损伤的致病机制,为后续相应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由于放射性脑损伤是不可逆的损伤,通过发病风险预测筛查高危人群,有助于高危患者的预防,未来将有望指导其预防用药,从而真正提高肿瘤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原文链接: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


通讯作者简介:

贾卫华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遗传及基因组学、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病因,尤其是鼻咽癌的“EB病毒-遗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肿瘤遗传易感基因的国际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主要成绩:①系统开展环境因素与EB病毒感染等在鼻咽癌发病中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了吸烟激活EB病毒的全新的鼻咽癌致癌机制,为今后寻找新的环境激活物,实现鼻咽癌防控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并建立了基于EB病毒感染的鼻咽癌早期诊断和筛查新方法。②开展多项国际多中心GWAS研究,首次报道了亚洲人群结直肠癌、淋巴瘤、卵巢癌及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遗传易感基因,为癌症高危人群的筛查、发病风险预测及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依据。③基于新一代测序等组学技术,从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广东食管鳞癌特征性的体细胞遗传变异图谱,首次发现VANGL1、miR-4707-5p等基因在食管鳞癌发生突变及表达异常,并阐明其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对于解析恶性肿瘤发病机理,推动临床诊疗方法的研究具有极大价值。④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鼻咽癌遗传易感基因,包括DNA修复基因、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免疫应答系列基因等,并综合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建立了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参与开发了针对高危人群的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并投入临床应用,有望实现对高发区人群更为准确的鼻咽癌风险预警。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JNCI,Cancer Res等发表SCI论文百余篇。此外,对推进国内生物样本库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相关学术交流和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6、2005),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2015、2004),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及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各一项。

上一篇: 马骏团队建立头颈部肿瘤免疫分子分型体...
下一篇:方文峰团队发现EGFR突变上调“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