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教育部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通过整合优势力量、凝炼、拓展研究方向组建而成,于2005年3月通过专家论证和科技部批准建设,2008年1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现任实验室主任是徐瑞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
总体定位:本实验室以华南地区高发鼻咽癌、肝癌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精准医学模式为指导,以转化研究为纽带,充分发挥和利用实验室临床与基础、个体化诊疗与大数据融合,以及广东地域高发的鼻咽癌、肝癌等疾病资源等突出优势,充分进行资源整合、汇聚人才、创新体制、集成规模,整合各类研究力量,开展肿瘤预测、预防、分子诊断与精准治疗等研究,阐明肿瘤发病机制,寻找可用于肿瘤预警早诊的标志及可用于生物治疗和新靶点药物研发的靶标基因,研发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和靶向治疗药物,探索新靶点药物临床研究策略与疗效预测标志,研究肿瘤分子分型、分子诊断关键技术与精准治疗等。力争在恶性肿瘤防治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肿瘤学研究基地。
人才队伍: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7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其中1人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引进过渡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优青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珠江学者3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27人,正高职称54人,博士生导师54人,获博士学位60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负责人10人,兼任全国核心期刊主编及副主编8人,学科中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多数都是年龄在40-50岁左右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专业方面都已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
2004年9月,科技部专家考察实验室情况
2006年3月,科技部专家对实验室进行评估
2008年11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报告会
实验室一角
科研条件:本实验室位于依托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医疗科研大楼中,实验室面积7932平方米,全封闭式中央空调,设有智能化管理系统,实验室由公共服务区和30个独立实验套间组成。公共服务区包括超低温冰箱室、冷房、纯化水供应室、洗涤房、暗房、标本库、动物实验室以及公共仪器平台。公共仪器平台配有高端分选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序仪、小动物PET/CT系统、小动物光声成像系统、蛋白质谱系统、等温滴定量热仪、蛋白层析纯化仪、蛋白质结晶自动化工作站、活细胞成像系统、高通量哺乳动物细胞表型芯片系统、蛋白磷屏激光成像系统、细胞能量代谢实时检测仪、生物芯片系统、流式细胞仪、X射线照射仪、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控制细胞培养罐、多功能酶标仪、激光显微切割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超速冷冻离心机、高速大容量冷冻离心机、各型研究级正置/例置荧光显微镜等大型公用仪器。独立实验套间由细胞培养室、通风柜、实验操作室组成。
实验室建设以来,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将鼻咽癌易感基因成功定位于4p15.1-q12的区域,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在该区发现LOC344967启动子突变与家族性鼻咽癌连锁,深入研究揭示家族性易感基因LOC344967可通过调节脂肪代谢影响鼻咽癌的易感性。基于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提出鼻咽癌遗传模型和发病模式。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发现了三个新的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TNFRSF19、MECOM、CDKN2A/2B,研究结果同样发表于Nature Genetics,基于鼻咽癌遗传学及流行病学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这项研究成果可帮助预警和识别鼻咽癌高危人群,并对鼻咽癌高危人群进行科学管理,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早期发现和治愈率。此项目已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分子诊断科作为院内临床检验项目正式开展。研究成果2015年6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研究制定的“鼻咽癌’92分期”,其大部分学术思想被国际抗癌联盟UICC采纳,编入UICC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在高发区10万自然人群进行10年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鼻咽癌高发区的鼻咽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优化方案。“鼻咽癌综合防治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行了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临床分期、放射治疗技术及综合治疗研究,将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远期生存率提高了12%,明显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发现了多个新靶点抗肿瘤药物候选物,建立了新靶点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规范。完成了自主研发、高效低毒的国家I类新药E10A(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建立了规范的分子靶点药物临床评价体系,牵头制定了三项SFDA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规范,负责卫生部国家生物治疗行业标准制定。(5)完成了首个鼻咽癌相关EB病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发现多个变异与其致癌相关。阐明了Bmi-1、LMP2A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侵袭,参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提出并证实了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引起肿瘤干细胞生成的机制之一;(6)研究了免疫相关、基因变异相关、肿瘤病毒相关分子标志等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预后中的作用,为建立应用于临床的肿瘤分子诊断体系,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基础。
管理制度: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下的课题负责人制,在实验室建设方向与目标的指导下,建立了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整合相关的学科精华力量,实行实验室公共设备、技术平台的共用共享,实行课题负责人制,以课题组为基础的运行机制。设立开放课题、主任基金等,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际和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