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架构
热门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020-87343170
传真:020-87343170
E-mail:zhuxf@sysucc.org.cn pengmin@sysucc.org.cn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二号楼(越秀院区)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九龙大道腾飞园F座(黄埔院区)
邮政编码:510060

矢志不忘为人民,精准擒拿消化道癌——徐瑞华团队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0/1/10 14:49:05  来源:   阅读数:8671

今天,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领衔的“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的完成人还有王峰,骆卉妍,关新元,元云飞,云径平,康铁邦,邵建永,鞠怀强,邱妙珍。该项目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独立完成。

 

徐瑞华教授在颁奖现场

 

获奖团队

消化系统肿瘤是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新发肿瘤患者392.9万人,其中约40%原发于消化系统,死亡率排名前五的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占据四席。

 

破解身份指纹显著提升消化道肿瘤早诊率

 

随着医学的进步,并非每一份消化系统肿瘤诊断证明都是“死缓宣判书”,早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0%,而晚期患者则不足10%。遗憾的是,消化系统肿瘤往往隐匿起病,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低于20%。早期发现肿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如何能提高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早诊率呢?

瞄准这一临床难题,徐瑞华教授领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首先证实细胞遗传密码(DNA)甲基化在肿瘤组织中的改变高度特异,而且在肿瘤发生的很早期就可以被检测到,可用于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然而这种组织检测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活检,是侵入性有创检查,而且必须待肿瘤长到一定的程度(>1cm)被现有检查手段(B超、CT等)发现后才能实现,无法满足肿瘤早期诊断和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无创、快速、简便标准。

 

徐教授带领团队研读大量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历经艰辛、反复探求之后,终于破解了一项众多科学家一直想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ctDNA相当于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纹,由于其携带有与原发肿瘤相一致的基因改变,理论上可以利用ctDNA的变化对肿瘤进行诊断。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每毫升血中仅有约20ng,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并且混杂在大量的正常游离DNA背景中。在这么微量的ctDNA中检测单个碱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机场和火车站的数百万人流中找到个别犯罪分子,其难度可想而知。

 

徐瑞华教授带领团队突破了国际上ctDNA甲基化检测的一系列技术壁垒,率先鉴定出了可以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甲基化标志物。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现有常用的甲胎蛋白提高了15%,还能准确的预测不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相当于揭示了肝癌的“身份指纹”。同时还开发了肝癌甲基化诊断试剂盒,作为新技术在临床试用。目前为止已在超过5000例患者和体检人群中进行了检测,其中在体检人群中,通过该方法,发现了10多个早期肝癌的患者。

精准治疗,延长晚期患者生命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一旦出现转移,往往失去了手术机会,需依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但是有效率不佳,而且昂贵的治疗费用和化疗毒副作用给这些肿瘤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实现晚期肿瘤患者化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呢?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徐教授脑中。

晚期肠癌的标准化疗方案需要进行中心静脉插管,毒副作用大,住院时间长,虽然欧美研究者尝试用口服药物代替静脉泵注,但是研究失败。UGT1A1基因多态性是化疗副作用的预测因子。徐教授领衔中、日、韩三国研究者汲取了欧美失败的经验教训,创新性地根据UGT1A1基因多态性进行个体化诊疗,创建了口服化疗新方案。使用新方案的患者无需进行静脉插管,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下降。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大部分疗程都可以院外完成,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

 

晚期胃癌中位生存期不足一年,HER2阳性胃癌生存期更短,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的应用可以将这一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6个月。但是徐教授在大量临床诊疗中发现:虽然同为HER2阳性胃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后部分患者肿瘤迅速耐药进展,部分患者则能持续有效。背后到底存在怎样的机制呢?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他的团队又对此发起新挑战。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随访、标本收集、资料分析等,他们终于发现耐药患者中关键基因的突变导致了治疗无效,使用抑制剂关闭这些突变基因效应后,可以逆转HER2阳性胃癌的靶向耐药。尤为重要的是,通过采集患者血液,就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能够从靶向治疗中获益,并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动态监测,避免了部分患者的无效用药,延误治疗时机。

此外,徐瑞华教授团队还通过创建人工智能内镜辅助诊断系统,大幅提升了上消化道癌的识别率,提高了初级医生诊断率,缩短胃镜检查时间。

使命在肩 每年10万患者获益

徐瑞华教授及团队牵头制定了全国诊疗规范9部,创建了23项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新技术,创立了3种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新方法;研究成果在全国10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每年超过10万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获益。

 

徐瑞华教授研究团队

此外,这些研究成果写入美国NCCN指南、欧洲ESMO泛亚洲结直肠癌指南等8部国际指南及84本英文经典专著,在全球推广应用,为世界消化系统肿瘤学领域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凸显了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中国医学界的高超科技水平。

非常之奖,源自非常之功

作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领头人及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瑞华极少有休息时间,参加各类会议、一天内辗转几个城市早已是工作常态,即使从国外出差回来,不管多早或多晚也是直奔病房,没有倒时差的闲暇,只有对因为自己出差没有及时问诊患者的担心。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他不敢让自己生病。

 

回想当年,大家立志选择医学作为终生事业,每个人都清楚这将会是一个充满艰辛、挑战和未知的旅程。今天,我们都未后悔当初的选择,我们都回归了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永远地前行’!正是这份坚守、这份不懈努力的敬业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医术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徐瑞华如是说。”

作为团队负责人,徐瑞华教授从医30多年来,一直从事消化道肿瘤个体化治疗及抗癌药物的研究,在消化道肿瘤转移耐药机制和临床诊疗优化方面具有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所治疗的病患5年生存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的领军者。

在主题教育开展期间,徐瑞华教授曾在专题党课上指出,健康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最迫切需求,建设世界顶尖癌症中心要做到“三个首先想到”,全面开展“三大建设”,谋划工作就要考虑到“三个面向”,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就要“转段升级换打法”,做大做强做优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实现中心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矢志不忘为人民,精准发力抗癌魔。未来十年,在徐瑞华教授带领下的中肿,将扎根中国大地,立志于开展应用创新,用新的理念,开辟新的学术领域,紧跟国家需求,配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全力培养一支优秀的医学科学家队伍,潜心投入医学科学研究,在广州建设世界顶尖的癌症中心,用奋斗的姿态来为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 《自然.遗传》发表重要进展:华南肿瘤...
下一篇:实力!中肿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