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瑞华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细胞(Cell)出版集团旗下子刊《分子医学发展趋势》(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发表了有关液体活检中循环DNA肿瘤(ctDNA)甲基化标志物在肿瘤诊疗中应用的综述。
恶性肿瘤是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为1928万例,死亡病例为996万例,其中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为300万例,约占全球发病和死亡人数的1/4,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攀升趋势。早期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可超过90%,而晚期患者则不足10%。遗憾的是,肿瘤早期往往容易被忽视,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早期诊断率则低于20%。早期发现肿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早诊率是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和高灵敏度分子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循环肿瘤DNA(ctDNA)等为检测对象的无创液体活检技术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中肿徐瑞华教授团队带领团队突破了国际上外周血检测DNA甲基化一系列技术壁垒,率先鉴定出了可以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甲基化标志物,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现有常用的甲胎蛋白提高了15%,还能准确的预测不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相当于揭示了肝癌“身份指纹”。 在肝癌取得突破后,徐瑞华教授团队经过进一步探索,在结直肠癌研究上也取得新的突破,鉴定出了结直肠癌特异的甲基化分子标签,诊断结直肠癌的准确率较常用的血清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提高了29%,对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临床常用的预后指标。团队同时在前瞻性队列中验证了单个ctDNA甲基化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证实ctDNA甲基化标志物用于CRC早诊筛查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基于该团队在ctDNA甲基化分子标记物应用于肿瘤早诊和预后预测相关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贡献,徐瑞华教授受邀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细胞出版集团旗下子刊《分子医学发展趋势》(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对ctDNA甲基化标志物目前在肿瘤液体活检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ctDNA甲基化检测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徐瑞华教授团队在综述中详细介绍了ctDNA和cfDNA的生物学特征,分析了目前现有ctDNA甲基化检测技术,详细介绍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对目前常用的甲基化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对甲基化检测方法和数据分析策略的优化与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述重点介绍了ctDNA甲基化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现状和局限,详细而全面地列举了现有ctDNA甲基化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比较了ctDNA甲基化在不同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优缺点,进一步探讨了ctDNA甲基化谱在不同肿瘤微小残留病(MRD)监测、预测肿瘤治疗疗效和术后复发、以及在追踪组织起源和寻找原发肿瘤病灶等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ctDNA甲基化应用于临床的困境和打破困境的可能方法。cfDNA 甲基化应用于癌症检测和监测的可行性已被成功证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cfDNA甲基化技术在肿瘤早筛和诊断等领域,将会获得突破性进展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骆卉妍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
徐瑞华教授团队合影
通讯作者简介:
徐瑞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所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粤百杰。现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靶向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早诊、个体化治疗及抗癌药物研究。共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通讯或第一作者的SCI论文160余篇(IF>10共21篇)。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如《Nature Materials》《Lancet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AMA Oncology》等。
第一作者简介:
骆卉妍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治疗和转化研究等。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参与和完成10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I、II、III期临床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70余篇,并以第一/共一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Lancet Onc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nnual of oncology 》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