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热门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020-87343170
传真:020-87343170
E-mail:zhuxf@sysucc.org.cn pengmin@sysucc.org.cn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651号二号楼(越秀院区)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九龙大道腾飞园F座(黄埔院区)
邮政编码:510060

我们的希望与未来---曾益新院长在学科发展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2009/7/6 0:00:00  来源:   阅读数:83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我就这两天的会议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有七点感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成为我们中心学科建设的转折点,一个新的起点。
  在学科建设方面,各科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规划,在学科发展的协调、布局、人员架构、发展方向及学科建设的措施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准备和许多工作,而且有些科室已经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绩,会上评选出来的几个学科建设先进科室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通过这次会议和大家的报告,我们看到了中心学科建设的美好未来!
  
二、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
  我们单位有很多光环,这些光环的下面除了我们自己努力的成绩以外,更离不开包括在座的评委、学校领导和兄弟医院的支持:徐安龙副校长特地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会议,为中心的学科建设提意见,给了我们支持和鼓励;学科办对我们的长期支持;人事处在人才引进等对我们的长期帮助。更离不开医科处为我们每一次申请科研项目做出的努力。我们再一次向他们表示感谢。
  
三、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取得一些效果。
  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定的统一。记得1999年我们开过一次关于临床医生是否需要搞科研的讨论会,经过了10年的时间,我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不需要再讨论的问题了。特别是现在的医改再次强调各个医院要实施分级管理,都要有自己的定位,都要回归自己的功能。我们单位的定位就是国家级的教学、科研医院,是要承担国家研究、教学任务的医院,所以作为这样的一个医院,临床医生要搞科研已经不存在疑问。这一次的会议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去做科研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在座的各位是中心发展的支柱,大家的认识和理念实际上决定了各科室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和水平。我们目前的人才素质是不错的,关键是看科主任怎样去引导和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把人才的潜力发挥出来。作为国家最高级的肿瘤专科医院,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形成行业的标准,但是我们凭什么成为标准?成为行业标准的资格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拿出证据。现在提倡的循证医学也讲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提出证据。证据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得出结论,然后在同行中得到采纳,成为制定标准的依据。所以希望我们的科主任能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科学研究与我们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研究才能达到我们的发展目标。
 
四、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理清思路。
  作为科室主任,第一要务是管理,而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理念和思路。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这是对科主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要求。通过这次会议各科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特别是要认真地思考、消化、理解各位评委给出的非常精辟、非常有独到性的意见和指点,并努力地贯彻到我们制定学科建设发展的措施中来。
 
  我想一个好的学科建设思路有两个要求:首先这个思路是否具有针对性,这个思路是否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每个科室层次不一样,像肝胆科已经走得很高很远了,有的科室则刚刚起步。各科室的实际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科主任必须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学科发展的思路。第二个就是明确找出每个科室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每一个学科不一样,有外科、内科、医技科室,每一个学科不同的病种面临的关键问题也不一样。所以在学科建设的措施中一定要针对关键性的学科发展问题去设计学科发展思路。还有一点就是刚才评委们提到,我们的力量有限,各科室人员还有大量的临床工作,所以目标必须高度集中,解决一些关键的问题,来促进我们学科建设的发展。学科建设的思路好不好的第二个标准就是要能够执行,要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我赞赏胃胰科的周志伟主任,他们针对科室刚刚成立的情况提出了“学术周”、“学生的论文必须发表在SCI”上等具体可行的措施。这些措施看起来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但是毛泽东有句名言:有时候矫枉必须过正。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在目前的情况下的确需要一些决然的措施,把过去一些惯性的运作扭转过来。有相当部分的科室在学科建设上人员的分工仍然不清晰,这个问题也是我和马院长多次强调的问题,但仍然还有一些科室没有明确分工,还是在那里当“老好人”。几位评委说得很对,在这些问题上是不能含糊的,要根据科室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意愿进行合理分工,希望大家能够采取坚决的措施把学科分工做好。
  
五、怎样从中心的层面通过制度的建立来保障学科的发展?
  上个星期的院务会讨论了学科建设的问题,班子在考虑结合中层干部的管理一起做。
  第一个就是强化科室的责任和权利。科室是中心一个基本的单元,所以我们在思考进一步放权到科室,把人事权、组阁权、经济权等回归到科室主任的手中。这是我们的一个思考方向,当然目前还没有确定,目的就是真正地搞活科室,把科室的权利和责任真正联系到一起。科主任可以两年做一次评估,包括民意测验、业绩考核等。我们要促进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在积极地思考怎么完善促进学科发展的制度。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对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进行量化,医疗工作量、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以及管理工作量甚至是对社会进行的科普讲座、对医院品牌的宣传等等都可以做量化的考核。当然,这里面会牵涉一些权重的问题,然后根据个人在医院的贡献量来给予相应的报酬。
  第三个就是在科室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的方式。从这两天的汇报大家也能注意到目前中心的人才队伍呈现倒金字塔的情况,高级职称最多,然后是中级职称,再就是住院医师,这是很不合理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的做法:竞争上岗、评聘分离。当然还是要得到学校的支持才行。在科室干部的聘用过程中不考虑职称因素公平竞争上岗,按照竞争聘任后的岗位来分工合作,包括首席专家,也是我们医院的一个好的制度,有资源可以协调,非常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以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采取的是委任学术老前辈担当首席专家,但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遴选每个病种的首席专家。这是中心班子在医院层面上的一些不完全成熟的思考。这些措施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也请大家一起思考,但是我想我们必须从中心管理的角度拿出一些制度和措施来推进中心的学科建设,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和临床的结合。
  我们和国内的各大肿瘤医院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拥有非常好的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体系。怎样进一步加强?有两个措施:
  第一,放宽视野,不仅在院内合作,更可以对外合作,把眼光放到院外。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化工学院、物理学院都有非常多的资源,完全可以和我们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做出非常好的成绩。
  第二就是还要提倡一种融合的方式,只有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的合作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郑利民教授与肝胆科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不光是工作在一起,生活、度假的时候也在一起,白天和晚上也在一起。这种融合才是有效的融合,才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所以昨天晚上我很高兴,促成了傅剑华副院长和宋立兵教授的合作。我希望临床科室主动一点,把搞科研的人才请到自己的科室来,读书报告也好、查房也好、病例讨论也好都在一起,思想的火花就是碰撞出来的。再一个就是对于加强基础和临床的合作,学生可以作为很好的桥梁。希望我们医院的临床医生可以到生科院去招一些学生,我们做基础研究的应该招一些临床型的学生。还有一条,我们各科的研究要充分利用好中心的标本库、GCP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发挥最大的效益。
 
七、学生资源是支撑我们学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这一块目前我们还是比较短缺的,跟兄弟医院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怎样把学生资源这一块做强,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请傅院长多辛苦一点,想点办法。
  我有几个建议:要加大宣传力度。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的待遇条件不错,但是为什么我们吸引不了好的学生,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比如我们的招生简介里只写了肿瘤医院,学生可能会误以为我们的科研实力不够强。我们完全可以把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牌子打出去。而且要提早出去宣传,也希望傅剑华院长回去能够尽快与教学与研究生科拿出一个好的宣传方案报院务会,我们来给予支持。我们要从学校争取更多的学生资源,这需要研究生院的支持。我们的学生指标比起兄弟单位少了很多,而且多年没有增加,招生指标仅与刚成立不久的药学院差不多,还不到生科院的三分之一。我们拥有一个很好很大的平台,但是教学资源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得到应有的教学资源。鼓励大家多招直博生,特别是免试推荐的直博生。这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免试生的素质比较高,基础知识扎实;第二个读到博士有五年的时间,能够扎扎实实投入到科研里面做实验;第三个就是直博生只占一个指标,所以建议大家多招一些直博生。
  最后想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讲话:大家一定要关心下一代,眼睛盯紧35岁以下的人员,这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陈悦姝整理)

上一篇: “假如我是科主任”中文演讲比赛揭晓
下一篇:揭示癌症天然免疫调控和免疫逃逸中的新...